当前位置: 首页   >   乐享校园   >   浓墨重彩   >   正文

格桑花与唐卡:我的大学传承笔记

作者:    信息来源:    发布时间: 2025-09-05

九月的大学校园,社团招新摆成了长街。舞蹈社的街舞、音乐社的设备挤得人挪不开脚,唯独“民族文化传承社”的摊位前,只有社长仁真抱着一摞唐卡画册,显得有些冷冷清清的。

扎西卓玛路过时,目光一下就被画册里的色彩勾住——青金石磨的蓝、藏红花调的红,还有缀着金粉的经幡纹样,就像把老家的雪山和寺庙,都缩在了画纸上,格外动人。她蹲下来翻画册,仁真立刻凑过来:“同学也喜欢唐卡?我们社很缺人!”

卓玛攥紧了背包的带子,她从小跟着爷爷看唐卡,爷爷是藏区小有名气的唐卡艺人,可上大学后,她总觉得唐卡是“老物件”,所以从没跟同学提过。直到看见画册里那幅没画完的绿度母唐卡,她突然想起爷爷去年打电话说的话:“现在年轻人不爱学这个,以后怕是没人画了,唉。”那天,卓玛填了社团报名表,正式成了“民族文化传承社”的一员。

社团第一次活动在美术楼的小教室。仁真搬来社团仅有的一套唐卡工具:狼毫笔、矿物颜料粉,还有绷好的棉布画板。“今天咱们先练线条,唐卡的度量经最讲究,差一毫米都不行。”

卓玛跟着视频学调颜料,青金石粉倒多了,水一加,蓝色糊成了一团;握笔时,爷爷教的“腕力要稳”早忘在脑后,画出来的经幡线条歪歪扭扭,像被风吹乱的绳子,旁边计算机系的学长阿哲更手笨,蘸颜料时蹭了满手,还把朱砂粉撒在了画纸上,他急得直挠头:“这比写代码难多了!”

卓玛看着大家笨拙的样子,突然笑了。她想起小时候看爷爷画唐卡,自己也是这样手忙脚乱,爷爷总说“慢慢来,颜料要慢慢调,线条要慢慢描”。那天活动结束,她主动提出:“下次我带爷爷寄的矿物颜料来,咱们一起练!”

十月,学校办校园文创大赛,主题是“传统与青春”。社团开会时,大家吵翻了天:有人说做唐卡纹样的钥匙扣,有人想印成笔记本封面,仁真却皱着眉:“太普通了,怎么让大家真正了解唐卡?”

卓玛盯着手机里爷爷发来的唐卡照片,突然有了主意:“咱们做‘唐卡互动手册’吧!左边印唐卡线稿,右边写颜料调配方法和背后的故事,再附上个小颜料包,让大家自己画!”

想法一提出,没人敢接话——矿物颜料贵,手册印刷要花钱,而且谁也没做过这种文创。卓玛没放弃,拉着阿哲做设计图,又找学院申请文创部扶持资金,还跟爷爷视频请教颜料配比。那段时间,社团教室的灯总亮到深夜,卓玛的手指被颜料染得五颜六色,阿哲的电脑里存了几十版设计稿,就连平时最怕麻烦的学姐,都在帮忙剪颜料包的包装纸。

文创大赛开展那天,“唐卡互动手册”摆在了最角落的位置。卓玛心里没底,直到有个女生拿起手册,照着线稿蘸颜料:“这蓝色真的是石头磨的?”卓玛立刻凑过去,像爷爷当年教她那样,指着颜料包说:“这个是青金石粉,要加胶水慢慢调,画出来就像雪山的颜色,可好看了。”

越来越多人围过来,有人跟着画小格桑花,有人翻手册里的唐卡故事,就连评委老师都拿起笔试了试:“把唐卡做成能动手的文创,这个想法好!既保留了传统,又有青春感。”

不负众望,“唐卡互动手册”得了二等奖。领奖时,卓玛给爷爷打了视频电话,镜头里,爷爷看着展台上的手册,笑得眼睛眯成了缝:“娃娃,你把唐卡带到大学里,爷爷很高兴!”

现在,卓玛的宿舍多了个“迷你唐卡角”——书桌靠窗的位置,摆着她从家里带来的颜料盒、小画板,还有没画完的格桑花唐卡。每到周末,社团的同学会来宿舍聚,阿哲学着调颜料,中文系的学姐帮着整理唐卡故事,连隔壁宿舍的女生,都来学画简单的经幡纹样,其乐融融。

卓玛还在准备毕业作品——一幅以大学校园为背景的唐卡徐徐展开:画面里,图书馆前的樱花树旁,有穿着校服的学生,也有飘着的经幡,青金石的蓝衬着樱花的粉,既像家乡的风景,又满是青春的样子。她想好了,毕业展时,当然要把爷爷请来,让爷爷看看:唐卡不只是寺庙里的画,也是能在大学校园里,被年轻人爱着、传承着的青春故事,让更多人看到青春的传承。

作者:泽旺卓玛

Copyright all reserved. 阿坝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网 版权所有     

地址: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 邮编:623002 电话: 028-623326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