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  >   实践育人   >   正文

【暑期“三下乡”】格桑梅朵绽雪域,樱才薪火育新芽

作者:    信息来源:    发布时间: 2025-07-28

【本网讯】梵天净土壤巴拉,六载薪火接力育新芽。从蒲溪乡、伊里村、尕多乡的牧区课堂,到县城的“团团带娃”托管模式,格桑梅朵“樱·才”推普志愿服务团队的身影早已深深烙在壤塘教育版图上。六年坚守,他们不仅是暑期支教的“及时雨”,更是控辍保学路上的“守护人”。今年7月15日至7月26日,阿坝师院藏族学子组成的第六期“格桑梅朵‘樱·才’”志愿服务团队,如高原格桑花如期绽放,为壤塘城乡孩童的求知之路播撒希望的种子。


图:格桑梅朵“樱·才”推普志愿服务团队第六期全体成员


薪火相传:高原栋梁反哺桑梓

带队教师郭三黎,原阿坝师范学院藏汉双语学院教师,团队最坚实的脊梁。退而不休、老骥伏枥再披挂,她以近乎忘我的热忱诠释民族教育情怀——女儿留学在即,老父亲骨折腿伤未愈,她毅然选择带队奔赴壤塘:“让藏族师范生在实践中练就真本领,未来才能托起更多孩子的梦想。”在她身后,新一代高原教育者已茁壮成长:

尼玛拿准(壤塘县一线教师):团队二期成员,足迹跨越壤塘、凉山、江苏乃至新疆(获“和田市优秀实习生”),教育信仰炽热如初,此次应召“归队”传帮带。

泽塔布(22级数学班班长,团队“三朝元老”):从社恐的“幕后”数学教员,蜕变为讲台上神采奕奕的科学导师兼团队“摄影师”。“老师是孩子们看世界的眼睛,”他目光坚定,“是支教让我找到了人生方向。现在我终于明白,一个好老师真的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。

拉木措(壤塘学子,大三,学前专业):亲历家乡“控辍保学”一线教学,深知牧区不仅缺学科教师,更缺健康生活引路人。她说:“知识可以改变命运,但健康的生活习惯对藏区孩子们来说同样重要。

图:郭三黎老师课间与孩子们交流谈心

图:第二期成员尼玛拿准返队助理

图:“三朝元老”泽塔布教授科学实验课

图:大三壤塘学子拉木措报恩家乡

这个团队更有新生代力量的入驻,他们熟练运用新媒体赋能支教,在宣传推广、课程创新上展现大一大二成员的创造思维和青春活力。

这支跨越老、中、青三代的核心队伍,牢记习近平总书记“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”的嘱托,以滚烫的接力,践行着教育初心反哺高原的铮铮誓言。


精准课程:分层教学破教育困局

面对230余名学生迥异的学情,团队创新“乡村班+工会班”分层模式,实现三大突破:

1.健康守护体系:针对牧区“红眼病”高发等痛点,开设急救训练、包虫病防治、生理卫生图解课程;

2.语言文化融合:独创“汉英拼读嫁接法”,开发藏戏锅庄与现代爵士舞、诗朗诵并行的美育课程;

3.成长需求分层:从幼儿班“洗手游戏”到高年级的艾滋病科普、心理健康课,实现生存技能与人文素养双提升。

教学成果立竿见影:一年级陈勒初的藏文书法从歪斜到挺拔,嘎玛益西实现英语自主拼读,曾怯懦的索南在军体拳训练中呐喊震天。结业问卷显示:100%学生期待再聚,87%自主完成作业,卫生习惯养成等课程最受青睐。拉木措队员感慨:"这些课程就像高原春雨,精准滋润每株待放的格桑。"

图:队员尕让磋上心理健康课

图:队员罗让尼玛孩子们军体拳

图:在壤巴拉非遗传习所跟老手艺人学习制作藏纸


触手非遗:千年智慧润泽童心

“咚!咚!”壤塘非遗研习所内,12岁的达瓦抡锤碎矿,见蓝色粉末惊呼:“原来佛像颜色来自大地!” 这不仅是技艺体验,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自信课。120名孩童沉浸其中:卓玛将格桑花瓣嵌藏纸,欲赠阿爸;内向的拉姆捏酥油灯赢喝彩。支教团队成员们感慨:“把文化根脉种进心田,传习所就是沃土。”四期活动,童稚指尖唤醒千年智慧,获壤塘县多平台报道。

图:在壤巴拉非遗传习所跟老手艺人学习制作藏纸


法治护苗:体验入心 铠甲初成

在壤巴拉普法基地,“法治护苗”行动火热。司法局官员讲解禁毒,孩子们紧盯罂粟模型:“像魔鬼花!”工会礼堂巨幕动画放映,30名牧区娃首次踏入“影院”,巨幕动画中主角以智慧和勇气战胜困境,主角战胜困境时全场沸腾。团队志愿者益西曲珍观后感言透亮:“法律是学生成长的坚实铠甲,勇气是披荆斩棘的利刃。这样的支教体验,一生难忘。”

图:壤巴拉全民普法教育基地的模拟法庭当中孩子们在讨论案件



家长心声:纾困解忧获真心

点滴改变,家长看在眼里暖在心头。“娃回家就演‘洗手七步法’,说细菌会逃跑!”在县城打工的家长泽仁彭措笑道。家长采访直指痛点:暑期看护难、手机沉迷深。学生谭悦圆务工经商的家长尤其感激:“以前把娃娃锁在屋头就只晓得玩手机,现在天天盼上学!”

住在岗木达村的牧民家长旦增感触最深。他展示着女儿的手作“折嘎”面具和诗朗诵视频,采访时因不会汉语,就用藏语道出心声:“我们两口子放牛养牦牛还行,娃娃的作业像天书啊!多亏支教老师可以给娃娃们讲解题目,不然娃娃们的学习我们是真的没办法教他们呀。”面对赞誉,队员们微笑的眼眸里,盛满欣慰与责任。

图:采访家长1

图:采访家长2


山海有约:泪别壤塘盼春归

结业典礼,汉藏英童声交响。五班朗诵《山外的老师来了》,郭妈悄然拭泪;藏舞终,雏鸟般扑入师怀。“明年暑假,一定要再来!”哭音未落,大屏回放支教点滴:研学陶艺、急救演练、锅庄共舞… …散场后,孩子们抢过扫帚,小身板拖着半人高垃圾袋蹒跚。临行,一封满含深情的信留于办公室。山水有相逢,教育路同长。

图:支教结束,队员益西曲珍打扫教室

图:支教结束,队员罗让尼玛打扫教室


名如风骨初心如磐

车渐行,回望泪湿草原,“格桑花开时再见”的呼唤犹在耳。格桑花,苦寒之地岁岁枯荣,是坚韧,是希望;“樱才”,烙印着杨红樱老师浇灌阿坝师院高原学子的爱心印记,更承载着这些成才赤子反哺桑梓、育才新苗的庄重誓言。六载步履,丈量教育温度;寒暑更迭,星火点亮童眸。

初心如格桑,年年映亮雪域;此去万重关山,静待新蕊破土,再续支教万里春。


供稿:格桑梅朵‘樱·才’”志愿服务团

编辑:陈凌云

编审:查旺斯基

Copyright all reserved. 阿坝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网 版权所有     

地址: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 邮编:623002 电话: 028-62332600